萬字舉報信砸停伊利
摘要: CFP供圖 本報訊(記者竇紅梅)在乳業巨頭伊利股份除權日前夕,網上流傳出一封舉報信。這封“萬言書”的出現,讓伊利股價坐上了過山車。僅僅1小時,伊利股價從開盤漲停到全面跌停。昨天,伊利公司
CFP供圖
本報訊(記者竇紅梅)在乳業巨頭伊利股份除權日前夕,網上流傳出一封舉報信。這封“萬言書”的出現,讓伊利股價坐上了過山車。僅僅1小時,伊利股價從開盤漲停到全面跌停。昨天,伊利公司對外稱: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接到伊利遭受 “誹謗信事件”報案后,已于6月13日19時正式立案調查。
伊利股份昨天開盤一度被捧到漲停價19.9元,但隨后便大幅下跌,10時30分左右,便被封跌停,報價16.28元。截至收盤,賣單仍高達近123925萬手。全天成交量463814手,成交金額高達7.6億元,換手率為2.92%,單日成交量創下歷史高位。
這一切都源于一封舉報信。
網上流傳的這份長達萬字的伊利股份舉報信,名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該舉報人自稱張三林,曾為伊利原董事長助理。舉報信稱,“自2005年以來,由于伊利高管層貪欲橫流,他們采取各種非法手段,把企業當金礦,瘋狂斂財,致使國有資產和企業資產嚴重流失、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同時,舉報信也直指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如稱“潘剛利用職權貪污、挪用公司財產,指令其下屬以非法手段平賬、沖賬。”“潘剛及其親屬采取虛報注冊資本的手段,非法設立內蒙古信禾廣告有限公司,以廣告費、咨詢費名義,從伊利集團騙取資金達2000多萬元,牟取暴利1000多萬元,實為變相貪污。”
記者追訪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向本報傳來公司的“嚴正聲明”,表示上述信件內容“純屬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壞伊利集團的正常經營。我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機關報案。后續事件進展也將及時向社會各界通報。”當晚,伊利公司發布致社會各界的一封信中表示,伊利已多次經歷過他人誹謗等危機,如“前高管危機”、“深海魚油誹謗門”等系列事件。
這件事的真相目前還有待調查,但不少網民已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既然是實名舉報,為什么不公布身份證號碼?為什么選在派股后的時間?”還有網民發帖表示,“張三林,男,生于1938年04月07日,那現在應該有73歲了吧!國家定的退休時間是60歲,如果此人1998年退休,事件發生在2000年后他是怎么知道的呢?”還有伊利內部員工向記者表示,伊利沒有董事長助理這個崗位,張三林也不是伊利員工。
“中國乳品企業的經營環境一直不太好,與企業惡性競爭有關。”昨天,市場人士分析認為,此事不排除有競爭對手散布不實消息的可能性,如果是這樣,散布此類消息已傷害到投資者利益,應依法嚴查,并追究當事人民事賠償責任。但公司高管掏空上市公司資產,在中國股市也不鮮見,最終這一切還有待公安機關深入調查。
事件進程表
■12日15時
舉報信開始被廣泛轉載于各網站。
■13日9時30分
伊利股份開盤交易,“10送10”除權,股價一度出現漲停。
■13日10時26分
伊利股價放量大跌,直至跌停。
■13日14時30分
伊利公司發布嚴正聲明,表示該信內容純屬捏造,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13日15時
伊利股價跌停后未打開,最終以16.28元報收。
■13日19時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正式立案調查。
■13日20時50分
伊利公司發布致社會各界的一封信。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