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門因公出國預算不降反升引質疑
摘要: 51個部門費用增加近7000萬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總支出中,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和公務接待費均有所下降,唯有因公出國(境)經費(即人們俗稱的公費出國)增加。初步統計,在
51個部門費用增加近7000萬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總支出中,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和公務接待費均有所下降,唯有因公出國(境)經費(即人們俗稱的公費出國)增加。初步統計,在已公布“三公”支出數據的94個中央部門中,有51個部門增加了因公出國(境)經費,共計近7000萬元。
對于不降反升的因公出國(境)經費,公眾的一貫疑問是:官員因公出國花了多少錢?出國到底做了什么?而專家表示,不排除有些部門公布的數據有人為縮小的可能,而公開不應僅僅只限于數據,還應該包括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內容,并要嚴格制定相關標準。
公費出國不降反升
截至8月16日,粗略統計,已公布的94個部門去年因公出國費用達14.5億元,其中,國家體育總局和中科院因公出國費用雙雙過億,分別為1.54億和1.13億元。
一些部門因公出國費用占比較高。商務部2010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6171.41萬元,而因公出國(境)費用5798.39萬元,約占94%。國家人口計生委去年“三公經費”支出927.2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支出470.54萬元,占比也達五成以上。
根據財政部此前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央本級,包括中央行政單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因公出國(境)經費為17.7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與2010年決算相比,今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中,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比上年都有所減少,但因公出國(境)經費卻比上年有所增加。
在已公布“三公經費”數據的中央各部門中,有51個部門今年因公出國費用預算數上漲,開支增加近7000萬元。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知識產權局、衛生部、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海關總署、水利部、證監會、全國政協、監察部、殘聯、電監會等部門開支增加超過百萬元。其中,海關總署今年公務出國開支增加1518.13萬元,國家體育總局開支增加1136.01萬元,增加較多。電監會去年因公出國花費70.06萬元,今年的預算數為181.61萬元,增幅高達159%
不僅中央單位如此,一些地方政府曬出的“三公”經費明細表明,地方政府一些部門因公出國的費用也呈上漲態勢。以北京為例,截至8月15日已公開“三公經費”的44個部門中,有22個部門2011年因公出國(境)費預算數比2010年因公出國(境)費決算數增加,藥監局、文化局等部門增幅較大。
在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方政府公布“三公經費”的過程中,部分官員也開始“透露”自己的出國經歷。7月底,網友在論壇發表了一篇名為《四川一市長向中央記者夸耀“我去過60多個國家”》的帖子引起較大關注,該帖援引一則新聞說,宜賓市一位副市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己去過60多個國家。
官員熱衷出國引質疑
隨著各類出國數據的公布,質疑聲此起彼伏。國家人口計生委出國費用高昂一事便飽受爭議。有網友表示,中科院出國費用高或許是為了考察高科技,商務部出國多是為談生意,但國家人口計生委花那么多錢出國,是為了做什么呢?也有專家質疑,中國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難道計生委頻頻出國是去國外宣傳我國的計劃生育經驗?
至于去過60多個國家的四川宜賓市副市長,人們則有更多的猜測,一個副市長去這么多國家,是公款還是私人行為,如果是私人行為,他的收入能支撐那么高費用嗎?如果是因公出國,什么公務能“去過60個國家”?是不是借機公款出游,亂花納稅人的錢?
專家表示,這說明我國在因公出國領域存在諸多亂象。“有些部門、機構找個理由就出國的現象很普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近年中央加大查處不合規公費出國力度之后,以考察的形式出國相對有所減少,但以各種學習、研討、交流形式層出不窮,而且數量更大,有些地方還把達到一定規模的干部出國培訓作為政績進行宣傳。美英一些大學甚至把中國的官員培訓作為一個產業來做。
一直關注預算公開的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吳君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公款出國的亂象有幾種表現:一是不需要出國的卻出國了,或者編造理由出國,這在他們行內叫“編個筐”。二是出國的人數多過需要的人數。有時明明一兩個人去就可以了,非要搞一隊人馬去,這在他們行內叫“搭個車”。三是出去喜歡繞彎,去一些不需去或不該去的地方。本來去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就行了,但就是要多去幾個城市,甚至多去幾個國家,這在他們行內,叫“剎一腳,繞個彎”。吳君亮說,有些地方甚至把出國作為一種待遇,每年都去享受。
因而今年3月,監察部有關負責人在一次制止公款出國(境)旅游專項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提醒說,禁止公款出國(境)旅游的任務依然艱巨。該負責人表示,近些年來,一些黨政干部以公務為名,巧立名目公款出國(境)旅游,耗費了國家大量資財,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也一直致力于規范公款出國(境)行為。早在1989年中辦、國辦就曾印發《關于嚴格控制領導干部出國訪問的規定》。隨后,有關部門相繼發布《關于加強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出國(境)管理工作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出國(境)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因公出國(境)管理的若干規定》、《關于堅決制止公款出國(境)旅游的通知》等文件,旨在限制出訪團組數和人員數量、在國(境)外的期限、禁止一般性考察或重復考察等。
應有嚴格標準和績效考核
目前公費出國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表明,公款出國的數額到底有多大、公款出國的官員在國外到底做了什么還很難說清。“這充分透露出預算公開的必要性”,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認為,預算公開不僅僅是公布一個數據,還應該包括績效考核問題,為什么要出國,出國以后的結果以及對改善自身工作帶來的效果等,這些都應對納稅人有一個交代。
“僅就預算內來說,中央公布了因公出國的年度消費是多少多少,但老百姓根本沒法監督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是必要還是不必要。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對三公消費的合理性的判斷要細化。”竹立家說。
而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馬國賢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有些“三公經費”雖然已經發生,但未必列入會計支出,如“企業請客、官員出國”等。另外,由于“三公經費”中,如出國(境)支出并無相應的會計科目,部門公布的數據來自統計,“這就不能排除有些部門公布的數據有人為縮小的可能。”為此,他建議,如果要長期監察,財政就必須改革會計核算體系,設置會計科目,并列入決算,同時,允許媒體或公民能通過申請公開,自由地獲得各部委有關信息,才能發揮公民的監督作用。
馬國賢表示,此次國家第一次公開“三公經費”信息,意義不能低估。但是,至少到目前,公布的包括因公出國在內的“三公經費”尚無法作為監督依據。這主要是因為“三公經費”的概念不夠清晰,統計范圍尚不夠嚴密,比如,部級機構的經費與部級下屬“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的經費就不是同一概念。其次,“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很含糊的概念,只有統計并公布到單位才具有研究和評價價值。
吳君亮建議,今后不僅應制定嚴格的標準,比如什么情況下可以出國,人員標準等等;而且預算中要體現出來,要有詳細的解釋,另外,決算時還要有明細。
李煒光也認為,預算公開不只是一個形式,更是某種機制的轉換。目前,要做的是如何不在這個層面徘徊,而是繼續往前推進。在他看來,完善機制首先是法制,目前我國的法制體系尚未建立,《預算法》中關于預算支出,特別是三公支出應怎么公開、以何種形式公開、何時公開、公開之后如何問責、如何考核績效等都有待明確。再者應提高公共管理及審計水平。此外還要使公眾參與渠道暢通。( 記者 王濤)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