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航天事業跨越發展的精神力量述評之三
摘要: 從首次交會對接看求真務實——推動中國航天事業跨越發展的精神力量述評之三新華社記者 趙 薇 歡呼的海洋中,依然有一雙目光沉著冷靜——面對首次交會對接成功,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
從首次交會對接看求真務實
——推動中國航天事業跨越發展的精神力量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 趙 薇
歡呼的海洋中,依然有一雙目光沉著冷靜——面對首次交會對接成功,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并沒有異常興奮:“目前慶功為時尚早,將要進行的二次對接依然充滿風險。”
成功與失敗,在中國航天人眼中如此緊密相連。“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這條懸掛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禮堂前的大幅標語,也深深刻在每一個航天人心中。
科學、求實、冷靜、謹慎,是中國航天人一如既往的作風,而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推進,正和這種作風息息相關。
航天事業投入高、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復雜,從來就與風險二字相連。而交會對接更是航天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關,此前40余年間,世界已進行近300次高風險的對接,更是經歷了多次失敗。
中國航天人當然也嘗過失敗的苦澀,然而,失敗帶給他們的,更有求真務實的“歸零”法則。
“歸零”——這是中國航天人在實踐中的獨創詞匯,意指從頭查找問題,在每個環節中舉一反三,以消除所有可能的隱患。
科學不容冒進,速度不是唯一。中國航天人的字典里,從來容不得“缺陷”“疑點”“故障”這樣詞匯的存在。
正是這個“歸零”原則以及其所體現的科學求實精神,讓失誤和失敗不僅沒有成為阻擋中國航天人前行的攔路石,反而成為中國航天崛起的另一種動力——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相繼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發射過程“堪稱完美”。
不盲目追求速度,不刻意回避問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黨委書記李杰說:“我們開會很少有表揚,總是不斷地在提問題,問題、問題、問題,還是問題。”
對于追趕中的中國航天來說,速度與效益、質量與安全,是不可偏廢的工作標準。“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分秒不差”……這些看似極端的口號,正是中國航天人科學求實作風的真實寫照。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室汪廣洪負責神舟八號任務故障預案制訂工作,處置預案200多個。“問題就像一個個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時排除,踩上哪一個可能都會被炸得體無完膚。”發射前的協同工作演練中,神八模擬器出現問題,汪廣洪對9個分系統、20余臺設備、1000條遙控指令進行測試查找問題,用了整整30個小時排除了“地雷”。
118個傳感器、5個控制器、上千個齒輪軸承、18個電機和電磁拖動機構、數以萬計的零件和緊固件……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交會對接大型地面試驗系統原負責人陶建中介紹說,針對對接機構的技術難點,研制隊伍進行了長達16年的科技攻關,對接機構在“上天”之前,已經在地面上進行1101次對接試驗、647次分離試驗。
“我們隨時準備面對困難和挫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科學的措施來降低風險,防范失敗。”
對方案嚴謹設計、對計劃科學論證、對質量錙銖必較、對管理精細追求……這一系列凝聚著成千上萬航天人智慧和心血的精益求精,保駕著中國首次太空相會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瞬間。
“質量和可靠性,是我們事業的基石。沒有質量和可靠性,載人航天將無從談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袁家軍說,“可以說,航天文化是萬無一失、嚴慎細實的質量文化。”
尊重科學、正視問題、求真務實,這,正是中國航天人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