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怎么辦更重要
摘要: 新華社記者 李 舒 王思海 隨著9月1日新學期開學的臨近,北京的海淀等區24所“未經審批、不符合標準”的打工子弟學校計劃被關停的消息,愈加受到公眾關注。面對分流中出現的“五證門檻&rd
新華社記者 李 舒 王思海
隨著
記者了解到,為了不讓這些孩子失學,北京海淀等區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努力安排相關學校接收愿意在京繼續接受教育的隨遷子女,同時增加委托辦學學校數量。北京市教委承諾,確保愿意在京上學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但在實際分流中,卻出現了部分務工人員很難辦齊“五證”、公辦學校距離太遠等種種困難,導致一些學生入學難。這樣的改革,并沒有解決教育資源不足、分配不均的根本性問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大城市有限的公辦學校無法容納所有務工人員子女。也正因為如此,北京目前仍有10余萬名孩子不得不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不管教育質量如何,但它們在事實上形成了對公辦教育的一種補充。
有人認為,這些學校設施簡陋,師資力量弱,安全隱患多,教育質量差,部分學校還是非法辦學,未獲教育部門批準,理應予以取締。然而這些自辦學校起碼讓很多孩子免于失學,保證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機會。有關部門如果能對這些民辦資源加以扶植利用,努力提高其辦學水平,不就能達到提升教育水平和保證孩子就學的雙重目的,而且還可以避免委托辦學的重復浪費。
在公辦教育資源短期內無法增加的情形下,政府完全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對打工子女學校進行升級改造,讓他們變成正規軍。例如聘用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執教,為學校提供校舍、水電費、課桌椅,一視同仁地對流動兒童進行學費補助等等。這樣的改進,恐怕是辦學人以及學生家長更希望看到的。
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因此,如何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辦法與途徑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確保”的不僅是一張課桌,更是農民工子女的未來。 (新華社北京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