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味濃味淡歸何處
摘要: □陳家興 似乎是在走過這二三十年之后,中國人對年味的感覺有了迥異的差別。有人說,年味怎么越來越淡了?過年“沒勁”、“沒意思”,怎么找不到一點“小時候”的味道?有人說,
□陳家興
似乎是在走過這二三十年之后,中國人對年味的感覺有了迥異的差別。有人說,年味怎么越來越淡了?過年“沒勁”、“沒意思”,怎么找不到一點“小時候”的味道?有人說,年味沒淡啊,年味其實就是親情、團圓、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與感覺。而每臨春節,文化人也免不了要來一番“年味在哪里”的探尋與憂思。
平心而論,世界上哪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年味原本總是在隨時代變遷而變化,千年之前、百年之前、三十年之前、今天,年味一定大不相同。但歷千百年而賡續至今,“中國年”生生不息,又一定有其不變的基因在主導著它的遺傳與變異。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春節。無論時代怎么變遷,“中國年”終不會式微,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
然而,從歷史的長河望去,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中國年”在中國人的心里就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差異,本身即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折射出在時代變革和外來文化沖擊之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流變與堅守,更反映出當代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態度,叩響的是在融入世界、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具有怎樣的文化自覺。
其實,感覺年味淡了、過年沒意思了的人,大多是新城市人。在鄉間,在扎根故土的老一輩人那里,盡管在數十年間對年味的感覺也有明顯差異,但對春節依舊是那一種樸素難舍的情懷。要尋找年味,要尋春節的根,不妨在春節期間到鄉村去切身體會一下,不妨在繁忙的春運期間,置身熙來攘往的人流中,感受一下游子歸心似箭的情愫。
新城市人者,離土離鄉,受著新的時代文化、外來文化的浸潤,對傳統文化多少有一種反叛心理。春節作為典型的傳統文化節日,原本就沒有新的時代文化、外來文化來得新奇、現代、時尚,在一些講究新潮的人那里,春節遠沒有洋節日好玩和刺激。他們原本也想在自己這一代把春節延續下去,卻不知如何延續。因為他們反感一切形式的東西,對傳統的那一套繁文縟節的過年儀式,對老一輩的那一種樸素純粹的過年講究,不屑一顧,不想沿用。卻又陡然發現,把這儀式和講究放棄之后,春節似乎也沒什么內容了。“小時候”盼過年,是因為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而今平時都能吃到、玩好,那專屬于春節的又有什么?
既為節日,原本就有其一定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說,春節就在那些沿續下來的儀式里。春節相傳數千年至今,又必有其文化的內核,這個內核具體是什么值得探討,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發現它、找到它。同時,作為中國人,反感本民族的東西,或妄自菲薄,再好的春節文化內核,再新穎的春節文化儀式,也難以傳續下去,這就需要有像老一輩那樣過年的心氣與情懷。在時代變革與外來文化沖擊之下,春節文化可以變,其內核可以創新,儀式可以創造,但對春節的這種情懷不能變。
新城市人的年味在哪里?怎么過年?抱持這不變的情懷,豐富過年的內容,創新過年的形式,這就是新城市人所應具備的文化自覺。所謂“中國年”的基因,往往也蘊藏在這文化自覺里。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