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信任危機的羈絆
摘要: 胡殿文現如今,誰也不真相信誰,盡管你說得天花亂墜,我就是不相信你。 近日,北京一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超九成的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胡殿文
現如今,誰也不真相信誰,盡管你說得天花亂墜,我就是不相信你。 近日,北京一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超九成的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但問題出現了, 盡管官方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比較權威的鑒定——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可仍然有九成以上的網民相信張皓,而不相信官方的說法。
公眾力挺小學生不僅僅是感到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失望,更是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而產生信任危機才是最可怕的。其實,這種互不信任早已司空見慣。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央就強調各級政府要做好就業工作,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但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大學生就業數據后,就被大學生網民嘲諷為“被就業”,當然還有“被增長”等問題。無論官方發布怎樣的“權威”數據,屢屢遭到社會質疑。
專家遭遇信任危機。最近微博上流行這么一個段子:橋垮了,專家說和質量沒有關系。房價高了,專家說和地價沒有關系。泥石流了,專家說和植被沒有關系。發育早了,專家說和奶粉沒有關系。不良反應,專家說和疫苗沒有關系。吃龍蝦得病了,專家說和“洗蝦粉”沒有關系。對專家信與不信的糾結與無奈,全在嬉笑怒罵中。民眾需要專家,源于人類活動疆域拓展得越來越廣,社會分工也越來越龐雜細密,窮盡一己之力,已難以對紛繁復雜的自然及社會現象獲得普遍認知。于是,把對某一領域的信息解讀交予專家,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家擔負著引領人們走出認識迷途的重任,但恰恰是這樣的使命,卻頻頻被專家自己擊潰。有讀者說,不要迷信專家,那只是個傳說。
生活在信任危機下,我們誰都需要由此而付出代價。經常出現的“好心沒好報”、“不敢做好事”現象是信任危機的另一面“鏡子”。媒體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老人在路上跌倒,路人過去扶一把卻被認為是撞到老人的“原兇”;出于好心送受傷者到醫院搶救,家屬一見,不問緣由就過去送上一頓暴打……社會之間缺乏信任感,給我們直接的感受就是社會人情的冷漠和傷了熱情者的心,也引發了“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悲劇。
信任危機增加了社會管理難度,信任危機增加了社會交往成本。更重要的是,人們失去了互信,談不上互動,就會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社會生活就會陷入無序狀態。活在信任危機的年代里,誰都是受傷者,老百姓輸金錢、輸感情,政府信譽、形象受損。不難想象,建立起社會“過硬”的信任體系迫在眉睫,這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道德體系和價值觀體系的建立問題。在建立信任體系問題上,作為政府有責任步子再大一點、速度再快一點,讓經常與老百姓打交道的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更規范一些,使政府更加有威、有信、有形,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成本大大降低、互信體系更加完備。就是說,要讓人們都在顯規則的陽光下生活,讓躲在陰暗處的潛規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跳出信任危機的羈絆,就要從制度入手。那就是實行政務公開,把該公開的信息一律公開,增加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滿足人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批評權,通過良性的溝通和交流,建立政府和人民、社會的互信關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官員的“瞞下”和“不唯下”行為得到有效糾正,社會也才能找到去信任政府的理由。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