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大修24次”是權力狂歡的陽謀
摘要: □楊海東近日,武漢長江三橋將迎來又一次封閉維修。自該橋建成通車10年來,平均不到一年修2次。據悉,此橋去年大修耗資逾億元,有關方面自信地說“至少管6年”。可實際上通行不到3個月就又修了一回。
□楊海東
近日,武漢長江三橋將迎來又一次封閉維修。自該橋建成通車10年來,平均不到一年修2次。據悉,此橋去年大修耗資逾億元,有關方面自信地說“至少管6年”。可實際上通行不到3個月就又修了一回。而數公里外的武漢長江大橋,自1958年建成后才大修過一次。
一個是“50年大修1次”,一個是“10年大修24次”。同樣是橫跨武漢長江的兩座大橋,不但未能演繹出時代進步的華彩樂章,卻反倒為我們描摹出一幅令人忍俊不禁的現實諷刺畫卷。其實明眼人一望便知,這都是“豆腐渣工程”搞的陰謀,背后無非是“短命建筑”層出不窮語境下,風行于世的一門市政工程“經濟學”。
眾所周知,當下一些市政工程不但是往主政者臉上貼金的政績工程,更是直接拉動地方GDP的靈藥。動輒逾億元的維修費用,無疑牽引著上下游的利益鏈條,我們一些城市道路時不時“開腸破肚“,原因正是在此。可以說,在經濟唱主角的當下,建筑物的存亡已然不是一道關乎工程質量的選題,而成了一項關乎經濟的課題。
令人頗為不安的是,武漢長江三橋在當地民眾眼皮底下如此頻繁地大練“修補術”,而相關監管部門10年來權充未見,分明令“豆腐渣工程”背后的陰謀光天化日起來。這一極端的表現,不僅折射出一些市政工程疏離了改善民生的本旨,而且還原了一些市政工程“屢修屢壞”以致“無疾而終”的真相。從一定意義上講,“10年大修24次”本身就是權力狂歡的一場陽謀。
當然,我們不能以此料定,“10年大修24次”背后必定存在官商勾結等腐敗行為。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市政工程淪為政績、GDP的抓手,與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瓜葛的時候,尤其是在缺乏民意監督的時候,也就在所難免為權與利的糾結提供了舞臺。
縱觀當下,市政“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并非鮮聞,社會影響不可謂不惡劣,但懲戒的板子似乎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我們既沒有看到對相關監管部門官員的責罰,更不見分管政府官員的落馬。試問,如此寬松的咎責氛圍下,市政工程能不“屢修屢壞”以致“短命”嗎?但愿此次武漢市政府的介入調查,能扭轉咎責不力的局面,給公眾一個交代。
責任編輯:guanli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