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與麻木比礦難更可怕
摘要: 胡殿文礦難,礦難,又是礦難!最近礦難又出現了頻發勢頭,國人無不為之痛心疾首。出事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安監官員到場,救援搶險緊急展開……世界已經看到我們作出的種種努力和補救。確實
胡殿文
礦難,礦難,又是礦難!最近礦難又出現了頻發勢頭,國人無不為之痛心疾首。出事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安監官員到場,救援搶險緊急展開……世界已經看到我們作出的種種努力和補救。確實,這些努力也創造了礦山救援的奇跡,我們為此感到一絲欣慰。平心而論,礦難救援主要是起到了“亡羊補牢”的作用,但重新審視礦難頻發現象就會發現,礦難的高發表明我們在對待“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
同質化的各種安全生產事故,不僅叫對于負有事故責任的人麻木,也讓群眾覺出了一種疲憊。誰都知道,礦難的根本原因是典不重、法不力、政策漏洞,有些官者、富者利益至上,冒險作業,草菅人命所至!最近,劉洪波先生撰文說,他的感覺已經麻木起來,當礦難成為社會生活的經常事件時,不麻木是困難的。這是一種可算作綜合癥的麻木,不只是對礦難的消息、死傷的數字,也包括對從高度重視到積極搶險的整套劇情。這也不是新鮮的,那也不新鮮,就是安監局似乎正在從監督管理局變成事故通報局、原因分析局、痛斥違規局、重申要求局。
我理解劉洪波先生的激憤之情,我也知道不少國人懷著同樣的心情。但是,我對劉洪波先生的情緒化傾向不敢茍同。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必須面對礦難頻發的現實。理性告訴我們——不能麻木,不能冷漠,不能聽之任之,不能自暴自棄!畢竟,每一次礦難背后都有鮮活的生命,每一次礦難過后都有生者的無盡悲哀。雖然沒有什么新鮮的,但老生常談還要談,不談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不談就不是構建和諧社會,不談就說不上更有尊嚴、更有幸福!加強監管也好,加大懲處力度也罷,老生常談姑妄言之,老生常談幸聽之!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永遠無法復制的。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這是安全生產領域著名的“海恩法則”。盡管王家嶺礦難的原因仍在深入調查中,但從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看,這次礦難的發生,和其他許多礦難及安全生產事故一樣,不是某個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幸,而是大量失誤、漏洞、風險累積起來釀成的悲劇。重視礦難發生后的經濟社會影響,積極改善礦工勞動環境,增強企業安全生產意識,整治并形成嚴密的安全生產體系,強化法律責任、行政責任的追究是必要的。但是,調整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形成逐步走出現有發展模式困境的共識,并從政府活動績效評價、干部任用體系等方面,讓科學發展觀扎根于各級政府的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才是更為根本、更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
避免一起事故,就是挽救一批生命,而沒有生命,其他都無從談起。正像一個病人,醫生如果繼續治療或許還有生的希望;如果放棄,則意味著不可救藥,死亡臨近。這里,態度決定一切。我們在對待礦難態度方面不能有絲毫的動搖,要堅持整頓、改革、改善、改良,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不遺棄。不拋棄就是表明從上到下對生命的尊重,不放棄就是留住希望,不遺棄就是要千方百計救助每一位被困的礦工。不僅如此,因為魔鬼往往躲在細節中,我們要更加關注安全生產的無數個細節,進而從細節上下工夫改進。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疲勞厭倦的借口是不負責任的,任何麻木松懈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不知列位看官以為然否?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