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遇難者都是有名字的
摘要: □丁 寅 美國當地時間4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來到西弗吉尼亞州參加悼念儀式。在致辭時,奧巴馬逐一念出在一場礦難中遇難者的姓名。這些礦工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兒子
□丁 寅
美國當地時間
“我們怎忍讓他們失望?一個依賴礦工的國家怎能不盡全力履行職責保護他們?我們的國家怎能容忍人們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奧巴馬的這些話,足能打動大洋彼岸的我們,更別說一同出席悼念儀式的西弗吉尼亞人。
動情話語的背后,是對生命的尊崇。
29名遇難礦工和他們的家人,也許沒有投票支持過奧巴馬。奧巴馬曾兩次失去西弗吉尼亞州的“選舉人票”。
但礦難發生后,他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不能接受把礦工的死亡作為商業的代價。”他要求勞工部長索利斯與國會一道加強現有的煤礦安全立法,以彌補法律的漏洞。他說:“我們不僅要讓煤礦公司負起責任,我們還要讓華盛頓負起責任。”這些都讓人感到一個政府對最底層公民的尊重。
這種念出每一位遇難礦工名字的做法并非奧巴馬獨創。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儀式上,2800余名遇難者的名字足足被念了2小時28分鐘。
或許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那些遇難者,但每一個名字被念總能觸動他或她的親人。在此之后的“9·11”紀念活動中,誦讀遇難者的名字成為常規儀式。
遇難者才是追悼儀式的主角,他們的名字理應被念出。這樣才能讓公眾感覺到,國家的儀式不是為了抽象的國家,而是為了每個現實的公民。
當我們被西弗吉尼亞的悼念儀式所感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深思,在美國,念出每一位遇難者的名字,何以能成為一種深厚的人文傳統?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