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體育”下的生存之道
摘要: □李 瓊 溫哥華冬奧會上,和中國代表團有關的兩條賽后感言很受關注。一是19歲的周洋在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后的“大實話”感言感動了許多人。在鏡頭面前,周洋直白地表達自己對金牌的想法
□李 瓊
溫哥華冬奧會上,和中國代表團有關的兩條賽后感言很受關注。
一是19歲的周洋在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短道速滑女子
另一則是中國女子冰壺隊在爆冷敗給俄羅斯隊后,中國隊的加拿大籍主教練丹尼爾感到憤怒和不理解的不僅是比賽成績,而且是中國姑娘在比賽中缺少應有的激情:“她們把從事冰壺運動當成一項工作,只想著拿金牌。她們并不熱愛這項運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只要我們仔細讀一讀這兩則比賽后的感言就不難看出,金牌對于中國運動員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出了體育競技本身。
很多人都說周洋的奪金感言是發自肺腑的。已經有媒體報道,周洋的各類獎金保守估計也有200萬元,但在去溫哥華之前,她每個月的工資只有500元。周洋生于父母有殘疾的家庭,父母以賣雪糕供其滑冰。500元的工資難以讓她的家庭走出困境。
再看看中國女子冰壺隊。這是一支擁有世錦賽冠軍頭銜的隊伍,但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奪金依然壓倒了一切。在我們這個“摸過冰壺的人比大熊貓還少”的國家,我想,丹尼爾的“不理解”,與其說是不理解隊員為什么只把冰壺運動當成一項工作,不如說是不理解中國體育的體制,不理解體制之下金牌的意義和運動員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在靠金牌數來博取“體育強國”位置的思維方式下,一切瞄準金牌的強大獎勵機制就成為必然。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奪得了金牌,巨額獎金就會撲面而來;而奪不到金牌,他們的工資甚至無法達到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資標準,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因此,與其說運動員從事的是體育運動事業,不如說他們從事的是奪取金牌的事業。
在重大比賽中奪得了金牌,運動員可以徹底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國家可以改變對奪得金牌的體育項目的態度。在我國,對某個體育項目的重視,可以使該體育項目擁有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吸引眾多媒體的高度關注,還可以使該體育項目獲得更多的撥款、更好的訓練條件,因為它擠進了“出成績”的項目隊伍,成了下一屆奧運會的“奪金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我國當下的體育體制下,無論什么比賽項目,無論哪一個運動員,其實都是在同一條跑道上,奔同一個目標去的。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