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忘卻節日文化
摘要: □ 李丹丹 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也寄托了國人太多的情感。可是,當年夜飯越來越豐盛,紅包越拿越多,假期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人卻在嘀咕:這年越過越沒味兒,越
□ 李丹丹
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也寄托了國人太多的情感。可是,當年夜飯越來越豐盛,紅包越拿越多,假期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人卻在嘀咕:這年越過越沒味兒,越來越沒意思了。兒時對春節的渴盼似乎已經成為永遠的記憶,越飄越遠,再也無法找回。
也許不少人會說,以前父輩們盼著春節才能吃的我們平時就吃了,他們春節才能穿的我們平時也穿了,這年當然也就沒什么盼頭了。然而,當過年簡化為一頓年夜飯,當走親訪友被一條條群發的短信問候所取代,當春節假期被電腦游戲、上網聊天、電視連續劇充斥,我們看到的是物質富足的表象背后精神的空虛、親情的淡漠和節日文化的匱乏。尤其是當春節和情人節不期而遇,年輕一代對春節的平淡反應和對情人節的熱切期待更是讓人擔憂。因此,年味兒變淡也在提醒我們讓節日重回文化本位,打造春節文化品牌的必要。
節日的本質在于精神。過年就是過團圓。每當春節臨近,遠在他鄉的人們回到家鄉和親人的身邊,感受來自家的溫暖與濃濃親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話家常,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這就是春節最大的魅力;這份歡樂、祥和、溫馨,這份難以割舍的親情就是最濃的年味兒。同時,春節作為中國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民眾闔家團圓、祈福祝愿、喜迎新春等傳統文化內容,從這個意義而言,春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民俗佳節,更是一次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傳承。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過年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果一味要求人們嚴格恪守老傳統也是不現實的。理性看待這些變化,因勢利導,在兼容并蓄中做到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保護、挖掘和弘揚,用潛移默化的方法解決觀念和形式問題,增強對春節傳統文化的認識、尊重和認同尤為迫切。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