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為何有恃無恐
摘要: 畢曉哲 在廣東陸豐碣石,據說有1萬個碣石家庭靠販賣那些外國人的舊服裝發家致富,他們把這些衣服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像陸豐碣石一樣,以“洋垃圾”牟利致富現象并不鮮見。2007年有媒體報道,在中
畢曉哲
在廣東陸豐碣石,據說有1萬個碣石家庭靠販賣那些外國人的舊服裝發家致富,他們把這些衣服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像陸豐碣石一樣,以“洋垃圾”牟利致富現象并不鮮見。2007年有媒體報道,在中國南方一名叫“蓮角”的小鎮,“洋垃圾”堆積如山,工人們就從這成堆的垃圾里挑揀出廢塑料,融化后再次利用。這些現象早已為一些地方警覺,相關部門也采取過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洋垃圾”打而不絕、有恃無恐呢?
首先,與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有關。盡管我國相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不少,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十多部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如何遏止和處理進入我國的“洋垃圾”問題上規定很少,近似“盲區”。缺乏全國性統一法律支撐,僅靠一些地方性自主規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擊遏止“洋垃圾”力度。
其次,不能否認個別地方對“洋垃圾”的危害認識不足,甚至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增長而采取縱容甚至變相“保護”措施。環境影響和破壞既是長期的,也是潛在的,面對眼前利益,一些地方更樂意于看到稅費收入增長。在“洋垃圾”的處理和銷售上,個別地方政府未必不能分得“一杯羹”。因此,當地執法部門在查處“洋垃圾”上就缺乏底氣和耐力。
再者,國民整體上環保意識不高。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為什么敢半公開甚至公開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輸送“洋垃圾”,就是鉆了個別貧窮國家環保意識低的空子。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約產生2000萬至50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70%被傾銷到亞洲,剩下的大多數被運往印度和非洲國家。索馬里、加納、尼日利亞等國更是成了西方國家的“垃圾傾倒場”。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與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有關,但未嘗不與當地政府及民眾環保意識弱有關。
要真正打擊和遏止住危害我國長期發展環境的“洋垃圾”問題,需要盡快從立法角度入手,堵住法律漏洞;同時,地方政府和當地百姓也要轉變觀念,從為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意識去積極遏止、主動抵制“洋垃圾”,不為眼前蠅頭小利所惑,尋找和創造可持續的綠色經濟增長點,實現科學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