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里,怎能少了魯迅
摘要: □郁建鋒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句流傳在中學校園里的順口溜,赫然出現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與會學者和多位教師甚至紛紛表達以下“共識”:“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
□郁建鋒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句流傳在中學校園里的順口溜,赫然出現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與會學者和多位教師甚至紛紛表達以下“共識”:“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讀魯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壓抑”;“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很可笑也很可悲。盡管魯迅先生自己也曾說過: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但我們還是不禁發出疑問,魯迅的形象何時成了一個橫眉冷對的老頭兒了?魯迅的文字何時成了培養孩子逆反心理的工具了?魯迅的精神何時成了時代的隔膜了?難道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和《閏土》還不夠溫馨浪漫嗎?難道他的《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傳》比經史子集還要遠離現實嗎?
甚至不僅僅是魯迅。8月6日的《中國青年報》告訴我們:逾7成中學生沒看全四大名著,四部名著全部閱讀過的學生僅占27.7%。《水煮三國》、《解碼西游》、《大話紅樓》……這才是在當下圖書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書籍。
1923年,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話》中這樣說:“作為中國學人,有必要讀一些中國傳統經典。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做一個民族的分子,總該對于本民族的好文學十分領略。”
1942年,朱自清一改《荷塘月色》中的輕柔婉轉,著成一本講析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經典常談》。他在本書的《序》中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就是這個道理,盡管這個道理有些大。
并非要求現代人回歸宋元明清的“經典崇拜”,也非要求現代人中能橫空出世一位“大道名儒”,更非要求現代人與流行讀物“絕緣”。只是作為一位中國人,至少應該為堅守華夏文明的精神實體,堅守華夏民族的靈魂與性格作出點努力。靜下心來、閱讀經典,這個努力不難做到。因為每一本經典里,都蘊藏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其實這個道理還可以說得淺顯些、輕松些。我們吃正餐,也吃零食,就如同我們讀經典,也讀流行讀物。只是,我們讀流行讀物是為了刺激味蕾,讀經典則是為了滋養自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三味書屋,只是這個書屋里,怎能少了魯迅先生。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