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客的淘金路
摘要: 放了鞭炮,踏上淘金之旅。□晚報記者 鄭 剛 朱 曄 文/圖5月7日上午,萬里無云,艷陽高照。在汝南縣老君廟鎮一家種子門市部前,停著一輛江淮運輸車,車上&l
放了鞭炮,踏上淘金之旅。
□晚報記者 鄭 剛 朱 曄 文/圖
在汝南縣老君廟鎮一家種子門市部前,停著一輛江淮運輸車,車上“馱著”久保田688收割機。在陽光的照射下,收割機亮閃閃的。車前的路面上,盤著幾米長的鞭炮。
駕駛室里放著幾盒方便面、些許火腿腸。老君廟鎮孫屯村村民申新合正在往袋子里裝衣服。
“新合,快到時間了,準備放炮吧。”車下,申新平的家人沖著他喊道。
申新合看看表,10時55分。他走出駕駛室,掏出打火機,再次看下手表:10時56分。他點燃了鞭炮。
在震天響的鞭炮聲中,申新合跳上駕駛室,啟動汽車。在他的車后,幾十輛“小洋馬”緊跟著,踏上了前往湖北收割早稻的征程。
三六九,往外走。
行程:
輾轉千里的麥收之旅
五一過后,孫屯村的400多臺收割機、數百名收割機手就開始著手各項準備工作。每年5月,是孫屯村的收割機手們出發的時間。一直到當年的11月底,半年時間里,他們要輾轉跑遍大半個中國,像候鳥一樣遷徙。一臺收割機平均年收入25萬元。
今年52歲的管新平算是孫屯村最早的收割機手了。2006年,他買了第一臺膠輪收割機。今年,管新平的兩個兒子子承父業,開著各自的“小洋馬”載著久保田688收割機,踏上了父親十分熟悉、年年走過的道路。
對管新平來說,他閉上眼睛都能畫出一幅“麥客”遷徙地圖:南至海南、北至東三省。
5月初,到四川、湖北;5月底,北上河南、山東收麥;6月中旬,南下廣東、廣西收早稻;至9月初,三分之一的收割機下廣東,三分之一上東三省,三分之一留在河南稻區,一直收割到11月底才結束。
幾千里路,橫跨多個省,輾轉各地收水稻、小麥,收割機手從傳統的“麥客”變成“麥客”、“稻客”。
生活:
風餐露宿的麥客生活
踏上收割之旅,對孫屯村村民吳斌夫婦來說,裝載收割機的小卡車就是他們流動的家。他們的全部家當都在車內不足
車廂里,除了衣服、被子這些必備行李外,還放了一些肥皂、洗衣粉、臉盆等。“方便面、火腿腸帶得多,沿途的服務站都為收割機手免費提供熱水,方便面泡泡就是一頓飯。”吳斌告訴記者。
對于南征北戰的麥客來說,一天能按時吃上三頓飯就是理想的生活。更多的時候,他們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到了農忙時,他們一天吃一頓飯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啃兩個饅頭了事。
不能按時吃飯,對吳斌的妻子來說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難以克服的是無處洗澡、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吳斌的妻子告訴記者,2012年6月的一天,下著大雨,幾十名收割機手同時駐扎在四川一個小鎮上,為了看車,大家舍不得住旅店,蜷縮在臨街的屋檐下。“其實,睡在馬路上比睡在車里還舒服,因為能把腿伸直。”吳斌說。
“出了汗,晾干,再出汗,身上臭烘烘的,頭發亂成一團,別提多難受了。”吳斌的妻子說,“收水稻還干凈點兒,如果是收麥子,灰塵很大,一天下來只有眼睛和牙齒是白的。”
信念:
只要肯吃苦,就能掙到錢
“只要肯吃苦,就能掙到錢。”這句話,在孫屯村流行已久。
孫屯村位于宿鴨湖東岸,全村轄8個自然村3100多戶人,擁有大型機械上千臺,久保田收割機400多臺。
就是這400多臺收割機,在半年的時間里帶回了8000多萬元的收入,人均收入超過萬元。也正因此,孫屯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機村、富裕村。
管新平給記者算了筆賬:一輛小卡車6萬多元,一臺久保田收割機13萬多元,總共不到20萬元。“別看投入了近20萬元錢,只要肯吃苦,半年就能把本錢掙回來。”管新平說,除去油費、損耗,半年能凈掙10萬元錢。
對麥客來說,一般都是夫妻、弟兄搭伴。“現在雇人的費用太高了,還是自己辛苦點兒吧。”吳斌說,忙時,夫妻倆白天干活,晚上開車趕路,有時候一天只睡3個多小時。
“沒日沒夜地干,掙的都是辛苦錢。只要有活干,即使再累也開心。”吳斌說,自己這么辛苦,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信念:多掙些錢。
改變:
村里上百戶人家購買了小轎車
管新平近10年的麥客生活,為家中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除了給兩個兒子各蓋了兩層小樓、買了收割機外,還給大兒子買了一輛小轎車。
幾年前,小轎車對孫屯村的村民來說,就不是什么稀罕東西了:村里有100多戶人家購買了小轎車。
“俺村還有人買了價值100多萬元的寶馬。”管新平說,有名村民靠收割機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前幾年,在駐馬店市區開了兩家酒店。
錢包鼓了,孫屯村的村民并沒有枕著錢袋子過傳統農民的生活。
“俺孫屯村的人可會享受了,不想做飯了,就開著小轎車到縣城飯店吃飯。”管新平說。
物質生活豐富,精神世界一樣富足。
“俺和城里人一樣,吃過晚飯也會聚在一起跳舞。這次比賽爭取得第一。”領著大家排練的吳華麗說。
孫屯村以前有個村辦幼兒園,條件一般,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富起來的孫屯人把孩子送到縣城、甚至駐馬店市區的幼兒園、小學。如今,這所村辦幼兒園里只有30多名孩子。
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孫屯村很多人在市區買了房子,男人在外掙錢,女人帶著孩子在城里讀書。這幾年,孫屯村考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進入一本院校讀書的孩子也不少。
眼界:
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很多麥客在掙到第一桶金后,華麗轉身,從事其他行業。
武玉成是孫屯村黨支部書記,他不僅是孫屯村最早的麥客,也是最成功的麥客。
在做了十幾年的麥客后,2007年,武玉成號召村民購買大型收割機、洋馬等現代農機具,利用信合擔保協會,實現了滾動式發展。
如今,農業機械成了孫屯村的支柱產業,作業面積擴大到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等地,成了全國文明的農機專業村。目前,全村有80%的青壯年勞動力從事農機操作。
前幾年,武玉成又看準市場,投資500萬元,建了一座現代化養豬場, 年存欄4000多頭優良種豬,年純利潤150萬元。
手里有了錢,村民的膽子越來越大,眼界也越來越開闊。
緊鄰宿鴨湖,精明的孫屯人下半年當麥客,上半年搞水產養殖。如今,全村有17個水產養殖專業戶,承包養魚水面128畝,每年出售商品魚24萬公斤。
除此之外,全村有超市5個,副食店、五金店、農機維修店20余家,生豬養殖、養羊等200多戶,年創產值2000多萬元。
越來越多的孫屯人走上了致富路。
采訪札記
一路向北 追逐幸福
□朱 曄
麥客,是對每到麥熟季節,被雇用幫助收割的農民的統稱。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機走南闖北,進行跨區收割作業。
麥客是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他們可以一天只吃一頓飯,每天睡在馬路邊,一天連續站立、暴曬十幾個小時,滿面塵土。
麥客們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時間在外地。為了看管車輛,他們衣食住行幾乎都不會離開卡車。吃飯或是自帶廚具,或在馬路旁的小飯館中解決;晚上以加油站、公安派出所或政府門前等為營地,住在車上或車旁;洗澡、洗衣靠小河,或者加油站里的免費自來水……
麥客們追逐著麥熟的氣息,一路向北,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努力干活,讓以后的日子好過些。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