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同 一畝三分地倒騰出新花樣
摘要: 通訊員 張文澤 李亞超平輿縣辛店鄉付莊村村民付小同是一個有膽識、有遠見、敢想敢干的新型農民,黝黑的臉龐,敦實的臂膀,一身鄉土氣。他走南闖北跑長途,倒過糧食,當過大廚,長了見識,學了知識。在村里人眼
通訊員 張文澤 李亞超
平輿縣辛店鄉付莊村村民付小同是一個有膽識、有遠見、敢想敢干的新型農民,黝黑的臉龐,敦實的臂膀,一身鄉土氣。他走南闖北跑長途,倒過糧食,當過大廚,長了見識,學了知識。在村里人眼中,他是個能折騰的人,巴掌大的地兒,他也能整出花樣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對新鮮事物喜歡瞎琢磨,還得琢磨透。
種菜的住“土窯” 蔬菜住進“日光棚”
近日,筆者走進付莊村,老遠便看到,村頭嫩綠的麥田里一排3畝見方的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近了一看,
精細化耕作有講究 反季節種植促增收
筆者隨付小同走進“土窯”,貓著腰穿過
大棚種植觸類旁通 土地經營走上多元化
從反季節蔬菜種植中嘗到甜頭的付小同,緊接著又瞄上了另一條“生財路”——種植香菇。2012年3月,他主動聯系上農業科技110,聘請技術員進行技術指導。香菇種植具有投入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特點,通過4個月的研究學習,付小同迅速投入5萬元,騰出了2畝地,上馬菌棚。“菌類食品不是有抗癌作用嗎?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吃越來越講究,我選擇種植效益高的雞腿菇。”付小同接著說:“去年產量不錯,但效益并不高,原因是市場需求量小。今年,我已經改種了需求量大的平菇。”市場是雙無形的手,生產跟著需求走。今年,付小同緊緊把握住這一點,緊抓市場需求,打通了批發銷售環節,平菇種植剛兩個月,收入就已經過萬元。
目前,付小同培育的菌棒已達4000個,并掌握了菌種培育技術,只要按部就班走下去,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一季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但付小同并不打算這樣干,他追求的是科學種植促增收、集約化耕作見效益。蘑菇喜冷怕熱,只能在冬季種植,現在,付小同正在同技術員鉆研冷棚種植技術,準備應用到明年的夏季種植。“明年,就這2畝地,我要把效益翻一番。”付小同信心滿滿地說。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