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種植結出“增收果”
摘要: 記者 程 揚 通訊員 盛德劭他是一個科技型農民,在種植上創下了多項縣、鄉第一;電腦室建在田間,隨時學用農業科技知識;購置蜜蜂放養田園,提高作物授粉坐果率;地頭安裝特殊燈光吸引昆蟲喂養雞群,生態滅蟲農
記者 程 揚 通訊員 盛德劭
他是一個科技型農民,在種植上創下了多項縣、鄉第一;電腦室建在田間,隨時學用農業科技知識;購置蜜蜂放養田園,提高作物授粉坐果率;地頭安裝特殊燈光吸引昆蟲喂養雞群,生態滅蟲農田除害;南瓜苗嫁接西瓜,成功防治重茬病實現增產增收;田園立體套種,一年多熟增收數倍——這就是平輿縣十字路鄉李房莊土地轉包大戶李新民,被人們譽為科技種植“魔術師”。
科技當家,農田對接網絡科技、農業院校
43歲的李新民當過中學代課教師,畢業于中央農廣校,幾年前外出打工期間參觀了西安楊陵高效農業示范園,心靈受到了震撼和啟發,他暗下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力量在家鄉的田野上干出一番事業,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當年,他以每畝每年800斤小麥的價格,轉包了90畝耕地。
有了土地,種什么、怎么種?李新民早有打算。為方便學習科技、應用管理,他在田間建起辦公室,裝上電腦,隨時上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查閱科技信息資料。他從網上獲得信息:彩色紅薯營養豐富、口感好,就從網上訂購日本品種“川山紫紅薯”試驗種植,又種植高淀粉品種紅薯30畝、甜玉米40畝,產品投放市場后,城鄉居民爭相購買,畝收入4000多元。
他按時收看中央電視臺7套的農業節目,又訂了兩份農業科技報學習,還經常與河南
生態滅蟲,農田害蟲喂肥了幾千只土雞
近年來,一些農民過量施用農藥,增加了農田害蟲的抗藥性,害蟲屢治屢起,帶來惡性循環,更加大了農藥殘留,造成了環境污染,糧食、瓜菜變味。李新民運用學到的農業科技知識,走出了一條生態滅蟲的路子。
他轉包的土地緊靠縣鄉公路,一排高大的楊樹遮著路邊一條7米多寬、近200米長的水溝。他因地制宜,將干涸的水溝網起來,發展林下養雞、生態滅蟲。他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在養雞場安裝了4套強光柱燈光設備,每晚吸引來大量的蟋蟀、螞蚱、飛蛾撲進養殖場,讓3000只土雞吃得飽飽的。他利用昆蟲養雞,減少了飼料投資,節約了成本,養出的土雞肉質鮮嫩味美,營養豐富,成了城鄉居民的搶手貨。僅昆蟲養雞一項,他每年就增收幾萬元。
每天晚上,強光柱燈吸引幾里內的昆蟲除被雞群吃飽后,還能捉到一二百斤蟋蟀。他從網上了解到,蟋蟀還是一種中藥材的主要原料,他與一家制藥廠聯系,以烘干的蟋蟀每公斤45元的價格出售,一年又收入2萬多元。李新民的昆蟲養雞也帶動了周邊的養雞場紛紛效仿,使方圓數里內的農田害蟲減少了,生態養殖促進了當地生態種植大發展。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