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杰種地種出大名堂
摘要: 通訊員 宋超喜劉培杰是新蔡縣櫟城鄉九里棚村的一位農民。高中畢業后,為了能擺脫貧困,他組建建筑隊先后輾轉平頂山、三門峽、鄭州、北京等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年都能掙個二三十萬元,也因此成了鄉親們眼里的
通訊員 宋超喜
劉培杰是新蔡縣櫟城鄉九里棚村的一位農民。高中畢業后,為了能擺脫貧困,他組建建筑隊先后輾轉平頂山、三門峽、鄭州、北京等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年都能掙個二三十萬元,也因此成了鄉親們眼里的致富能人。
2007年,當在建筑行業剛有起色的時候,他又選擇回到了農村,并且將眼光轉向了種地這一行當。在鄉親們的不解中,他流轉土地,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專業合作社、紅薯種植協會、瑩坤薯業有限公司,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如今,在新蔡縣,劉培杰已成為響當當的土地流轉大戶、種糧大戶、回鄉創業先進個人、農民企業家。去年12月,他還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
聊起當初他為何萌生回鄉種地、發展現代農業的念頭時,劉培杰微笑著告訴筆者:“近些年,隨著農村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里大片土地都交給了老人們耕種。我琢磨著,傳統粗放式的種植方式已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果搞規模種地,一定能收入穩定,取得高效益。種糧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在別人紛紛棄農務工時,我看到了種地的商機。”
看準了的事情,劉培杰說干就干。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2007年秋季,他從外出打工人員手中承包了200多畝地,還買了20多輛拖拉機、三輪車等農機具。
一時間,劉培杰回鄉種地的消息在櫟城鄉九里棚村炸開了鍋。鄉親們議論紛紛,非常不理解,這劉培杰在外包建筑工程干得好好的,一年能掙個二三十萬元,回來種這么多地發的是哪門子瘋啊?
在鄉親的質疑聲中,他開始了種地創業的新征程。為了盡快掌握種植技術,他購買了科技書籍,像小學生一樣啃起書本來,還不斷向其他種糧大戶請教。他起早摸黑,辛勤勞作,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積累了一套豐富、成功、實用的種糧方法和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就連昔日的荒地、薄地,在他的耕種下也變成了高產田。
第二年麥收時節,劉培杰一算賬,他承包的200多畝耕地純收入5萬多元。嘗到種地甜頭的劉培杰,種糧的勁頭更足了。2008年,他把耕種面積擴大至300畝。
他給鄉親們帶了個好頭,讓鄉親們看到了種地致富的希望。這回鄉親們信了、服了,劉培杰就是中,種地一樣能致富啊。
幾年來,劉培杰一邊進行土地流轉,一邊擴大種植規模。在外出學習考察現代農業發展中,劉培杰意識到發展無公害紅薯產業開發前景看好。
2010年10月,劉培杰注冊成立了瑩坤薯業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擁有4個加工車間、百萬斤農產品保鮮庫、32臺大中型國內先進生產機械。在黃樓鎮魯莊等村,他通過土地流轉,建立紅薯生產基地3000畝,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與周邊群眾簽訂合作協議,帶動農戶發展優質紅薯訂單種植,采取“統一種植、統一防治、統一收獲、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組織生產,日加工淀粉能力達100噸,加工粉條、粉絲各20噸。
在劉培杰的悉心經營下,瑩坤薯業公司注重與科研單位加強紅薯產品研發,拉長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了紅薯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2012年,瑩坤薯業有限公司帶動周邊農民訂單種植紅薯23000多畝,涉及農戶達4300戶,促農增收600萬元,收購鮮薯105400噸,加工淀粉21080噸,直接經濟收入達2.1億元。
種地種出了大名堂,劉培杰成了新蔡縣有名氣的“紅薯大王”。2012年,瑩坤薯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瑩坤食品”牌紅薯淀粉榮獲全國“農洽會”優質產品獎,瑩坤薯業有限公司還先后被評為駐馬店市、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瑩坤薯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三粉”(粉絲、粉條、粉皮)產品遠銷武漢、廣州、上海、北京等國內大中城市。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