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紀實
摘要: 趨利避害惠“三農”——我市積極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紀實記者 商德柯 王 晨 通訊員 林文全今年2月,我市抓住有利氣象條件,成功組織開展了兩次人工增雨作業,解除了空前嚴重的麥田旱情。
趨利避害惠“三農”
——我市積極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紀實
記者 商德柯 王 晨 通訊員 林文全
今年2月,我市抓住有利氣象條件,成功組織開展了兩次人工增雨作業,解除了空前嚴重的麥田旱情。氣象為農服務隨之受到各界熱切關注。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極大地滿足了農民群眾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也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一
氣候的變化在我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2010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指出:洪澇災害頻繁仍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
我市地處中原南端,過渡帶氣候特征明顯,氣象災害頻發,屬氣象災害多發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受害嚴重。這方面大家有目共睹。遠的不說,在近3年,2008~2009年秋、冬、春季連旱是50年一遇;2009~2010年秋季冰雪凍害多年少見;2010~2011年秋、冬、春季連旱時間之長超過以往。無數例子充分證明了氣象災害是制約駐馬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
近年來,我市加大人力、科技、資金投入,推進綜合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網絡系統建設,建立適應農業生產區域性布局的農業氣象觀測網絡,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建立健全面向農業生產全過程、多時效、定量化的農業氣象監測分析、預測預報和影響評估的技術系統。
“十一五”期間,我市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樓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投入業務運行;1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已全部建成了自動氣象站,實現基本氣象要素觀測自動化;新建區域四要素自動站31個,平均覆蓋間距由原來的30千米加密到15千米左右;鄉鎮雨量自動站152個,觀測范圍覆蓋了全市各個鄉鎮,平均間距達到了10千米;建立了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業務綜合指揮平臺,建設標準化固定炮站10個,大大提高了人影作業的科學指揮能力和作業效益。
通過在加強綜合探測體系建設上取得的重大發展,我市組成了一個初具規模和較為完整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探測網絡,全面提升了氣象綜合觀測能力,為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提供了高時空分辨率的觀測資料,實現了氣象綜合觀測業務和預報平臺的跨越發展,氣象服務支撐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得到提升。
1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承擔著農業氣象綜合觀測業務,觀測大宗作物和特色農作物13種,已完成安裝7套FDR自動土壤水分監測儀,實現了作物地段土壤墑情的自動化觀測。目前,接受多種衛星遙感資料,用于開展作物長勢、農田干旱、森林植被、森林火點、秸稈焚燒等監測服務。與此同時,我市現代農業氣象監測網構架已具雛形。市氣象部門在基層行政領導、部門負責人、大學生“村官”中發展氣象信息員1000多人,通過教育培訓,使其成為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指導員、調查員、輔導員和傳播員。
三
為強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市氣象局成立了“兩個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和專業技術小組,組建了農業氣象中心,固定編制3人;各縣氣象局均明確了1名專職或兼職農業氣象人員;出臺了完整的建設發展計劃方案,思想認識明顯得到加強,相關工作得以有力有序進行,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圍繞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工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訂了《周年農業氣象或氣象為農服務方案》;開展了部分農用天氣預報實施,業務流程正在逐步建立;開展了現代農業氣象指標與標準體系建設,制定了小麥干旱、晚霜凍害,小麥倒伏、干旱定量評估,小麥、玉米產量動態預報等標準;增加特色農業氣象指標。
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已經布置到各臺站,相關工作在穩步開展。在驛城區、平輿縣、泌陽縣和遂平縣掛牌建設4個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均已安裝四要素站、土壤水分自動儀;驛城區、西平縣、汝南縣分別初步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其中西平縣老王坡集約多功能氣象站已建成。為了突出特色農業,各縣篩選當地名、優、特項目進入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進行立項,制訂了示范園建設實施方案和技術方案,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已掛牌開展服務的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組織開展了4次農民技術培訓,加強了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工作的實施力度,提高了服務水平。
市氣象局通過部門會商、座談會、走訪用戶、網站留言、田間調查等形式,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不斷改進現代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提高服務信息滿意度。市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與市植保站、市農調隊分別簽署了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協議,進一步豐富了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的信息量,提高了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四
“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加快糧食核心區建設,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體系建設,要求氣象部門“圍繞打造國家糧食核心區,研究提出如何在氣候異常情況下,通過氣象災害預警、災害綜合減災調控、應對氣候變化農業氣象保障等方式來充分保障我市農業生產的思路及措施”。
加強科研合作與交流,為農業氣象業務服務提供科技支撐。為了開展好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及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對策研究,不斷拓展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項目,增強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業務服務能力,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指標與標準體系建設,我市著力加大農業氣象科研工作投入力度,組織人力、物力與市科技局、農業局、農科院等單位聯合攻關,完成了“駐馬店冬小麥主要氣候特征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駐馬店夏玉米主要氣候特征及高產集成技術研究”兩項科研成果。
市氣象局重點安排了“冬小麥倒伏災損定量評估”田間試驗工作,目前年度田間試驗工作已完成,結果正在分析中。積極參與了省氣象局科研所的“小麥旱澇災損定量評估”和“夏玉米洪澇災損評估”等科研項目,為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提供科技支撐。
市“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如期完成。市“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中,計劃總投資7600萬元,用于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工程、農村氣象保障信息服務工程等四個項目建設,既要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時空變化的監測能力和精細化預報預警水平,又要著力解決農村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提高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時效和覆蓋率,全面提高糧食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系列化、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保障水平,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市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體系建設寫入市政府五年發展規劃里,這是我市強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必將有力提升我市氣象為農服務水平。
農業氣象技術人員在田間調查苗情。通訊員 林文全 攝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