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村:12公里村道養護緣何不再難
摘要: 村村通讓廣大農村通上了柏油馬路。路雖通了,該怎么管、養護資金從哪里來、靠誰來養護?這些問題一直是擺在各級交通部門和基層村委的難題,怎么辦?請看——劉桂村:12公里村道養護緣何不再難通訊員
村村通讓廣大農村通上了柏油馬路。路雖通了,該怎么管、養護資金從哪里來、靠誰來養護?這些問題一直是擺在各級交通部門和基層村委的難題,怎么辦?請看——
劉桂村:12公里村道養護緣何不再難
通訊員 王化遠 周道海 葛 濤
清晨,當第一縷霞光灑滿小村,樸實能干的老雷便踏上了環村12公里的村村通,清掃垃圾,修補破損,疏導車輛,忙得不亦樂乎。
1997年4月,正陽縣慎水鄉3000人的劉桂村,在縣交通局和農村公路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村里自籌、村民集資、政府以獎代補等形式,修建了全鄉第一條3公里長的柏油路。
但是路修好后,問題也出來了。沿路一些村民為圖方便,在路上打場曬糧,隨意堆放雜物,損壞的地方又沒有專門的人及時維護,路況是越來越糟,通行能力是越來越差,群眾的怨言也越來越多。
“路修好了,當時全村老百姓對這條路是拍手稱快。都說上級給劉桂村修了一條出頭路,修了一條富裕路。”村委會主任劉偉說,“既然路修好了,就必須得護好,路護不好,以后修路就更困難。”
針對這一現象,縣農村公路管理所與村兩委班子商討對策,之后村里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表決全村公路的維修資金怎樣籌集、誰來維護等問題。最后決定,由村民集資一部分,村里籌集一部分,用于購買瀝青、煤爐等工具和聘請護路員的工資。
于是,劉桂村通過“一事一議”籌措了村道養護資金,聘請了本村責任心強的村民擔當養護員。73歲的老雷——雷學兵,成了村里聘請的第一個道路養護員。
自從當上了村里的養路工,每天他都是這樣,吃過早飯便拉著架子車,帶著掃帚、鐵锨、地鍋等工具,養路護路,這一干就是13多年。雷學兵說:“咱修路就是讓大家都走好路,路走順了,老少爺們出門掙錢才跑得快。”
“有了老雷的養路、護路,俺村里的路比著外村好走多了。”在劉桂村村委兩條新老村村通的交會處,村民劉錫富指著這兩條路說,“這一條是剛剛修建的,那一條是13年前修建的路。你看,從路面上很難分辨哪條是13年前修的,哪條是13年后修建的。”
的確,這條13年前修建的道路之所以保持這么好的路況,完全得益于村里有個專門的護路員。村民們都說,當年修路的錢沒白拿,力氣沒白出,汗也沒白流。
“13年來,我們村圍繞這條路共投入18000元養護資金,每年平均1300元。花小錢,辦了大事。經過維修,好路率達到80%。路況好了,群眾出行方便了,全村更加和諧了,這才是修路的最終目的。”談起這些,村黨支部書記李景福由衷地高興。
近些年,正陽縣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縣農村公路管理所所長李長星說,全縣農村公路晴雨通車總里程已達1166.40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達803公里,每年用于農村公路的養護費用達到300萬元。
縣交通局局長熊慧民告訴筆者,“十二五”期間,正陽全縣還將新增村級道路近200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的迅速發展,在方便群眾出行、有效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道路養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劉桂村通過‘一事一議’,采取群眾和集體籌集一點,縣、鄉財政補貼一點的村道養護融資渠道和明確專人負責的方法,不僅有效緩解了財政壓力,也增強了村民養路護路意識,為全縣村道養護探索了一條新路子。”正陽縣委常委、分管交通工作的副縣長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