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冬季管理要訣
摘要: □ 魏銀初 一、保護設施。冬季災害性天氣比較多,平菇生產都是在設施內進行的,保護好設施非常重要,遇到下雪天要及時清雪,加固修整架膜,增加覆蓋保溫防凍。大棚設施在清雪的基礎上,要對中柱、壓膜線等進行
□ 魏銀初
一、保護設施。冬季災害性天氣比較多,平菇生產都是在設施內進行的,保護好設施非常重要,遇到下雪天要及時清雪,加固修整架膜,增加覆蓋保溫防凍。大棚設施在清雪的基礎上,要對中柱、壓膜線等進行加固,對變形、裂縫等進行修復,增強菇棚抗風雪的能力。
二、控制光照。光照既是冬季增加棚溫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平菇產量、改善菇質的重要途徑。光照強度和時間宜根據菇棚的保溫性能及天氣狀況而定。若菇棚的保溫性能好,夜間溫度可以維持在5℃以上則棚頂的草苫可早揭晚蓋,盡可能地延長白天的光照時間;反之,則白天菇棚的光照時間宜相應縮短。就天氣狀況而言,氣溫在5℃以下時,晴天及多云天氣下雪天給棚增加散射光即可。光照強弱也直接影響著平菇的產量和品質。光照較強的菇棚內,平菇子實體顏色較深,葉片較厚,菇片韌性好。實踐中發現,即使是同一白色平菇品種,在光照較強的條件下,其子實體顏色也會變成淺灰色,甚至變成紅褐色;而同樣是黑色平菇品種,在高溫暗光下培養,其菇片照樣會長成淺白色。因而,在栽培管理中,宜先權衡菇質、產量與售價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確定菇棚的光照強弱及時間長短。相比較而言,適當增加光照效益會明顯提高。
三、調節水分。冬季氣溫低,棚內地面及培養料表面的蒸發量少,菌絲體在低溫條件下呼吸量大大降低,消耗的水分相應減少,加之菇棚在管理上以保溫為主,經常閉棚棚內水汽大多難以散發至棚外。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導致棚內需水量較少,菇棚噴水宜控制,不可過多。對于空間較大、菌棒擺放較少、通風狀況較好而又較易升溫的菇棚,噴水量以1~2 d(天)噴1次為宜;反之,可2~4 d(天)噴1次。保持棚內相對濕度在85%~90%,保持培養料表面較為濕潤即可。棚內的相對濕度過大,如空氣濕度較長時間內維持在100%,水分處于飽和狀態,子實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受阻,難以正常生長,造成菇片上卷,甚至枯黃而死,引起生理性病害;濕度也不能太小,如果濕度過小菇體生長速度較慢,不僅會延長其生長周期,而且也會降低其產量。
四、保持通風。在寒冷的冬季,菌絲體和子實體并未停止生長,仍然進行著代謝作用,因此千萬不可忽視菇棚或菇房的通風換氣工作。每天應結合噴水或采菇時進行通風換氣,把菇棚或菇房內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限度,確保菇棚內空氣新鮮。通風換氣可增加菇棚的氧氣含量,但是棚外的冷空氣隨之會侵入棚內,從而降低菇棚的溫度。因此,冬季宜在保證棚內氧氣夠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通風時間。對于空間較大、通氣狀況良好的菇棚,宜采用短時間小通風的方式換氣,1 d(天)可通風1~2次,每次20~30 min(分鐘);反之,宜通風3~4次,每次20 min(分鐘),同時輔以人為走動,使通風死角部分亦能正常換氣。
五、增溫保溫。溫度是影響冬季平菇幼蕾產生及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上宜在滿足平菇正常生長所需溫度下限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燃料投放。現蕾前若棚溫過低或溫差過小,則菇蕾很難形成;現蕾后棚溫過低,則子實體基本停長,長期保持菜花狀而不分化,或即使分化,菇片上也會長滿白色的小刺或菇上長菇形成畸形菇,商品價值降低。因而在管理上,菇蕾形成前后宜以太陽光能為主要增溫方式,必要時用火爐維護棚溫在5℃以上,以利于保溫并拉大溫差,促使菇蕾形成;待大部分菌袋顯蕾后,宜控制棚溫在8℃左右,保證子實體正常生長。
咨詢熱線:0396-2909616,2909296。(駐馬店市農科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