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閻莊巨變
摘要: 吳繼軒在駐馬店市驛城區東郊、駐新公路北側,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叫老閻莊。這個村現屬驛城區東風街道辦事處東張村委管轄。改革開放前,這個村有村民244人,有土地536畝,每人平均二畝二分地,全村有
吳繼軒
在駐馬店市驛城區東郊、駐新公路北側,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叫老閻莊。這個村現屬驛城區東風街道辦事處東張村委管轄。
改革開放前,這個村有村民244人,有土地536畝,每人平均二畝二分地,全村有草房129間、小瓦房4間,人均住房約合半間。那時全村養馬7匹、牛6頭,有馬車1輛、木耙4盤、土犁子6張。老閻莊這500多畝耕地,每年都是用老祖先傳下來的傳統工具來耕作。
那時沒有收割機,麥子熟了全靠人力用鐮刀一鐮一鐮地割掉,幾百畝麥子全村勞力起早摸黑也得干一個星期。割倒麥子,就用架子車拉,因車少,勞力就將麥子打成捆,抬的抬、背的背,往打麥場里運;因場子小,運回去還得垛成垛,麥子從地里收完再去攤場打麥,遇著天陰下雨往后趕,往往一個月也打不完。
夏季,村民們頭頂烈日苦干一個多月打完麥分糧時,除去已借吃了的外,一家只能分100公斤左右小麥,麥子背回家嚴嚴實實放到缸里,只有逢年過節或家里來客人,才能吃點白面饃。春季為節約用糧,人們就去麥地里剜野菜,晚上熬菜湯喝。
麥收后種上秋莊稼,等出苗后,勞力們又得去鋤地。每下一次雨,地里就長一層草,為保禾苗成長,就得去鋤一遍。一個勞力冒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烈日下一天還鋤不完1畝地,那時農民的勞動強度就可想而知了。
穿的方面,衣服爛了,經常是補了又補,實在不能穿了就大剪小,毀了給小孩做衣穿。大人年頭干到年尾還舍不得買件新衣穿。那年頭,人們誰也不嫌誰穿的破。
村民住的是土坯墻、老草房,年年漏雨年年用麥草蓋、泥巴糊,一家老小都擠住在幾間草房中,連個院墻都建不起。
出門走的是土路,那真是“晴天風刮一身土,雨天行路兩腳泥”。現在村村都通水泥路,村民行路不再難。
該村現在發展到近100戶,有村民385人,而耕地減少到334畝,每人平均只有8分多地。30年前,每人平均2畝多地,打的糧食不夠吃;而現在每人只有8分多地,打的糧食吃不完。每年夏、秋兩季,村民還能賣余糧15萬公斤還多,僅賣余糧這一項,全村每年就收入20多萬元。常言說:“富不富,看房屋。”該村村民的住房,現在和以往相比大有改善,那一排排的兩層小樓,近10年來拔地而起。據筆者統計,全村已建成樓房264間、平房186間,加上東、西、南面的平房146間,全村共建有平房、樓房596間,另有瓦房18間,作為歷史見證的草房已絕跡,現村民住房人均一間半還多。
全村現有拖拉機、播種機等農用機械28臺,有燃油、電動四輪和三輪車32輛,還有汽車4輛。
以上所取得的成績,是因黨的富民政策好,特別是前幾年,黨又英明決策給農民免了公糧和農業稅。感謝黨的好領導,感謝黨對農民的關懷!從此,農民更加努力搞好生產,多打糧食,支援國家建設,使全國人民早日都過上小康生活。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