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諧四合村
摘要: 張成亮 張 暉 程瑞軍寬闊的水泥路光滑平坦,田野里的莊稼生機盎然,有序排列的一排排樓房透露出和睦幸福,一個個四合小院不時飄出歡聲笑語;衣著光鮮的新型農民腰間掛著手機,有的搞種植,有的搞養殖,有的
張成亮 張 暉 程瑞軍
寬闊的水泥路光滑平坦,田野里的莊稼生機盎然,有序排列的一排排樓房透露出和睦幸福,一個個四合小院不時飄出歡聲笑語;衣著光鮮的新型農民腰間掛著手機,有的搞種植,有的搞養殖,有的搞加工,一派繁忙景象。這就是位于板橋湖之濱的泌陽縣下碑寺鄉四合村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四合村位于有“駐馬店大水缸”之美譽的板橋湖北岸,是典型的湖濱小村。該村有7個村民小組、259戶1168人,890畝耕地使這個小村人均只有8分地。在過去小農經濟時代,人多地少的現實限制了該村的經濟發展,自從被確定為“四新家庭”試點村以來,農民收入、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基礎設施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村”。
村容村貌大變樣
一進四合村,筆者眼前一亮:寬闊的水泥路貫穿南北,每家每戶都有水泥路通往這條主路,呈典型的“豐”字型。再看居住條件,成排的民居小洋樓和平房鱗次櫛比,房頂的太陽能在綠樹和鮮花簇擁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據了解,以前四合村基礎條件差,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形象地稱之為“四合村、四合村,人不親來泥巴親”,道出了四合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村主任張明璽告訴筆者,四合村的變化是在全市開展“幸福家庭行動”的背景下,從被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定為“四新家庭”試點村開始的。因為群眾頭痛的出行問題,村兩委班子積極行動,在鄉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協調幫助下,縣交通部門、鄉財政累計往該村投入95萬元,硬化路面10多公里,不但達到了5個村民組組組有水泥路,還實現了“戶戶通”;投入新農村沼氣建設資金24萬元,大多數家庭告別了煙熏火燎的日子,做飯、照明、洗澡再也不用發愁了。
“過去俺村有‘二寶’,雨傘、膠鞋離不了。”村民張培恒興奮地對筆者說,“現在雨傘當然還要,倒是膠鞋‘下崗’了,下再大的雨腳也不沾一點泥!”
路好了,村民收入迅速增加,房舍都大變樣了。筆者在程樓村民組采訪,信步走進張建黨家時,只見堂屋底上8間洋樓,廂房3間平房,張建黨的愛人孫秀蘭正在炒菜,灶屋沼氣冒著藍色的火苗,炒菜的香氣彌漫著整個院落,祖孫3代5口之家真是幸福和諧、令人羨慕。
據了解,該村水泥路入戶率100%,平房、樓房化程度在95%以上,沼氣入戶率60%以上,半數以上實現了改圈、改廁、該院、改灶、改水“五改”,加上裝修華美的超市、設備齊全的診所、花園般的學校,掩映在綠樹之下,傍著清澈如碧玉的板橋水庫,有江南小村的婉約,同時又透著海濱之家的灑脫。
富民經濟好紅火
“養魚養豬又養鴨,輕松愉快把家發。”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該村多種渠道發展特色經濟的事實。
我們看到,小張莊村民組剛剛30歲出頭的張明賀是村里出了名的養豬大戶,年出欄生豬近200頭,3口之家年收入逾10萬元;同村的張明懷也不甘示弱,養豬規模逐年擴大,在他家的院子里,幾十頭生豬膘肥體壯,長勢喜人,3口人年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杜莊村民組張培志、張明剛是養鴨專業戶,10多萬只肉鴨一次到手凈利潤30多萬元。
程樓村民組張光耀依靠本地生產紅薯的優勢,瞄準市場搞“三粉”加工,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利用粉渣養豬,豬糞種植紅薯,形成了典型的循環經濟鏈條;在鄉計生服務中心協調支持下,小張莊村民組家里財產“一擔挑”、窮得叮當響的張照留毅然承包了水塘,養殖鰱魚、草魚等,年收入突破30萬元,不但摘掉了“貧困帽”,最近還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
據統計,該村養豬戶50多戶,養鴨戶10多戶,“三粉”加工戶20多戶,年創產值800多萬元。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多種經營奔小康。
縣、鄉計生部門聘請市、縣農業科技人員和勞動部門搞上門培訓,除通過該村人口學校培訓農民種植、養殖科技知識外,還搞電腦、縫紉、裁剪和挖掘機等培訓,并積極主動聯系在上海、廣東、深圳等地務工、辦企業的老鄉、朋友,為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民找工作。王東村民組的張培獻是經過培訓的在外務工人員,年收入10多萬元,前幾天,開著奧迪小轎車回家招工哩!王西村民組的王建成一直在外務工,10多年的東奔西走沒掙什么錢,前年回家經過培訓,在深圳辦了一個油漆廠,年收入100多萬元,還轉移村里20多名富余勞動力。目前,四合村有一技之長在外務工者180多人,每年勞務收入300多萬元。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就突破2000元,手機平均每戶2.5部,摩托車、電動車入戶率在80%以上,農業機械入戶率98%以上。
四合村,真正享受到“幸福家庭”的滋味了!
文化大院真熱鬧
秧歌舞,鑼鼓敲,現代戲唱出好生活。
這不,夏種之后閑著沒事,村里又熱鬧開了。群眾自編自演的現代戲《傻子相親》逗得鄉親們笑彎了腰,小學生合說的群口相聲《城里學生到俺村》迎來了陣陣掌聲,姑娘們舞起了秧歌,小伙子唱起了流行歌曲。在村文化大院,要不是親眼看到這一幕,還以為是電視臺在這里搞文藝下鄉呢!
村支書說:“去年縣鄉計生部門投資30多萬元建起文化大院后,包括文藝下鄉、群眾自編自演,已經有10多場次,群眾可高興了!”
筆者仔細打量這個文化大院,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30米,北邊3間是“新家庭書屋”,有科技、文化、種植、養殖、名著等10多個類別1000多冊圖書,每天都有群眾到這里借書還書,查閱資料;在大院的正中央,約100平方米的舞臺樸素而不失華美;正對著舞臺,是一個標準的籃球場,既是人們鍛煉的好場所,又是可以觀看演出的文化廣場;兩側,乒乓球臺、健身器材、文化長廊有序分布,和高低相間的花草樹木相互映襯,猶如城市里的公園。
正在健身器材旁邊鍛煉身體邊看節目的老人李桂榮說起來滔滔不絕:“以前我的左腿有點毛病,走不成路,這里有了鍛煉的地方,俺經常來,你看,我的腿一點也不痛了。”說著,又在跑步機上運動起來。
文藝活動催生出新型家庭觀念、鄰里觀念,親密了婆媳關系。黃秀恒、張愛民是典型的計生戶,還是出了名的孝順夫妻。“公婆年事已高,身體也有病,加上她還有一個智障大伯子哥,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人張羅,前幾天,俺還看見她用電動車帶著婆子到鄉醫院瞧病。”村民張培恒說。據了解,該村每年都評選“四新家庭”、“幸福家庭”、“好媳婦、好公婆”活動,過去的那種“口媳婦”、“惡婆婆”再也看不見了。
文藝活動的開展,還推動了四合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生育觀念扎根生芽。張明剛符合生育二胎條件,但他硬是主動放棄指標,用他的話說就是:“孩子多了養不起,夫妻受累一輩子;閨女照樣能養老,夫妻幸福一輩子。”今年以來,全村象張明剛一樣放棄生育二胎指標的就有9人。
村計生管理員付萍介紹,該村育齡婦女259人,其中一孩123人,一孩率48%以上,全村計生戶180戶,計劃生育率100%,連續3年獲得縣、鄉“計劃生育先進村”,多次被評為省、市“五好村黨支部”。有關資料顯示,四合村達到觀念新、家風新、發展新、面貌新的“四新家庭”和“幸福家庭”戶超過95%,村民的幸福指數、安全指數比幾年前分別提高了26、33個百分點。
四合村,村民在“幸福家庭行動”、“少生快富工程”的指引下,昂首闊步邁向社會主義新農村。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