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付太:天中大地走出的農民發明家
摘要: □宋永亮 曹耀強 潘云鵬核心提示:發明創造,不是科研人員的特權,更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在上蔡縣,有這樣一位老農民,他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可他的土發明成堆,近年一項發明令國內專家贊譽為“我國建筑行業
□宋永亮 曹耀強 潘云鵬
核心提示:發明創造,不是科研人員的特權,更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在上蔡縣,有這樣一位老農民,他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可他的土發明成堆,近年一項發明令國內專家贊譽為“我國建筑行業的一大創舉”。
任付太和他發明的涵管通用模具。 曹耀強 攝
工人們正在用任付太的無磚建房技術建設新農村。 宋永亮 攝
日前,在上蔡縣崇禮鄉任莊村委王市店村預制廠,筆者見到了剛剛從他鄉騎摩托趕回來的任付太。于是,在大小不一、樣式各異的水泥涵管旁,在轟鳴的機器聲里,任付太娓娓道來。
資深專家說:“該發明是我國建筑行業的一大創舉。”
2004年10月的一天,北京市建委召開關于建筑器械類的一種陰角找角裝置及陰角抹的專家論證會,這已是該單位為這一發明召開的第3次論證會了。有關建筑院校15名專家、教授和首都8大建筑公司負責人在看完工人的熟練操作后,又一次發出了驚嘆:1個人竟然干了4個人的活,干的活還那樣的中規中矩!時任北京市建筑公司總經理的楊先生說:“該發明是我國建筑行業的一大創舉。它解決了建筑裝修方面的一大難題,對于施工規范化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會后,北京市城建科技促進會的負責人勸說任付太把該發明轉讓給他們,若那樣的話,該項發明專利就會很快申請成功和得到保護,并將很快轉化為生產力,他答應給任付太12萬元轉讓金。
任付太是為爭口氣才進行發明創造的。早在1983年,任付太就帶領家鄉的一幫農民工到北京從事建筑裝修工作。因為效率高、質量好,他的建筑隊總有干不完的活兒。2003年,他的建筑隊接手一國家部委辦公樓的粉墻工作,在現代儀器的檢測下,他們粉的墻總是不能完全達標:角不準、線不直、面不平!要返工,要扣工錢,要丟掉在北京樹了20年的招牌,任付太真不忍心,他決定徹底擺脫標桿、線垂、刮板等傳統工具,一定要研制出一套往墻角一放就能保證三維的每個角為90度,并且輕輕松松把墻面抹得平如鏡面的器械!
2003年冬,遣回了施工隊員后,任付太在北京郊區租了一間民房全心進行研發。為了節省成本,他到廢品站買回三角鐵自己鋸、磨、焊接;為了盡快出成果,他每天吃兩頓飯是常有的事;夜晚設計、上午睡覺,更讓他的房東認為他是一個“神經錯亂”的人。鐵制裝置易粘白灰、水泥并且影響美觀和進度,他把裝置改進為不銹鋼的;不銹鋼裝置太笨重、成本又高,他又改進為鋁合金的;鋁合金裝置還是不易操作,他設計了滑道改變了結構。兩名普通工人用這種陰角找角裝置及陰角抹,一天就能高標準粉墻800平方米左右(約合標準商品房9套),而同等條件用傳統方法一天粉墻不到200平方米。
裝置的設計、制作、操作成功后,2004年春,任付太拿著這套裝置到北京市建委技術科讓人檢驗。技術科的人一驗證,很實用,都豎起大拇指直叫絕。當年6月、8月,北京市建委曾召開了兩次建筑業專家、老總論證會進行論證。2005年12月,他得到了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
左鄰右舍說:“老任是個發明專業戶。”
任付太的祖輩是當地有名的建筑技工。他小學五年級沒畢業,為了掙工分,就回到家里跟爺爺學習木工。兩年后,14歲的他開始帶徒弟。“75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